学校设有12个系,3个二级学院,5个教学部,13个科研所(中心),20个实验室,2个校内实习基地。现有本科专业29个,分别隶属于工学、管理学、经济学、理学、文学、法学、教育学七大学科门类。拥有自治区重点学科1个、重点建设学科3个,自治区级重点专业2个、精品课程2门、重点课程2门。
学校现有教职工1052人,其中专任教师676人。专任教师中,正高职称44人,副高职称199人,中级职称203人,拥有博士学位的22人,硕士学位的236人。其中,享受政府特殊津贴4人,全国优秀教师、优秀教育工作者5人,自治区优秀教师、优秀教育工作者等8人,广西优秀专家3人,广西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1人,入选广西“十百千人才工程”1人,入选广西“高校百名中青年学科带头人”4人,进入“广西高校百名中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”资助7人,柳州市优秀教师、优秀教育工作者29人,柳州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3人,柳州市有突出贡献专家2人,柳州市巾帼建功十大女杰1人,柳州市优秀青年科技人才6人。
学校现有全日制普通本科在校学生12036人,面向全国28个省、自治区、直辖市招生。迁柳办学以来,学校为国家和地方培养了14669名本专科毕业生。我校培养的毕业生以“素质良好、实践技能强、诚实守信、适应面广”的特点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。近三年,我校毕业生就业率均保持在95%以上。
学校拥有良好的教学科研设施,共有藏书(含电子图书)168.1万册。校园网络系统和数字化校园在学校教学、科研、管理中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。此外,学校与企事业单位联合建设了18个校外专业实验室和110个校外教学实习基地,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供了充分的条件保障。
学校十分重视科学研究。2001-2004年,我校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共341项,其中,国家级项目5项: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,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,国家“863”计划项目1项。2002-2004年,我校教师累计发表学术论文1443篇,其中,被SCI、EI、ISTP三大检索目录收录66篇。出版专著及教材共78部。2003年,我校获得“广西高校技术成果转让成效最佳单位”称号。近五年来,我校教师共承担国家级教改研究项目4项,省部级教改研究项目15项,广西教育科学“十五”规划课题19项。获得国家级教学改革成果二等奖 1项,自治区级教改成果一等奖2项,二等奖4项,三等奖7项。
学校注重学生素质培养。我校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:获全国一等奖2项、二等奖2项;自治区一等奖2项,自治区二等奖7项;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:获全国一等奖1项,全国二等奖1项;自治区一等奖3项,自治区二等奖1项,自治区三等奖10项;全国第八届“挑战杯”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1项;在全国第九届“挑战杯”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中获一等奖1项。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:获特等奖2人,一等奖6人;二等奖17人;三等奖34人;全国“CCTV杯”英语演讲大赛:获得自治区二等奖1人;此外,获得中南地区“长庆杯”大学生机械设计创新设计大赛二等奖2人、三等奖3人;获得广西高校化学化工类论文及设计竞赛一等奖7项、二等奖10项、三等奖6项;获得“UP新势力”杯广西首届高校营销实战联赛冠军;获得第一届中南地区高校土木专业“结构力学”竞赛二等奖1人。
学校积极探索办学体制改革。1994年,在柳州市委和柳州市政府的倡导下,由广西工学院、广西柳州钢铁(集团)公司等13家单位共同发起成立广西工学院董事会,目前,董事单位已发展到44家。多年来,学校与企事业董事单位有着密切的产、学、研合作关系,并以董事会的运作为载体,努力创新办学体制,走出了一条在学校与社会企业之间“优势互补、互惠互利、共同发展”的特色办学新路,逐步形成了“校市相融,校企合作”的鲜明办学特色。
学校注意拓宽办学渠道,积极开展对外教育科技合作与交流。先后与国内十几所重点高校有着广泛的教育、科研协作关系,与华中科技大学、复旦大学、重庆大学、广西大学等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。与美国、日本、德国、爱尔兰等多个国家的大学和政府机构签订协议,建立了合作关系。学校每年选派优秀教师和管理干部出国学习、进修、攻读学位。同时,还邀请外国专家学者来校讲学、交流。
面对21世纪知识经济的挑战,学院在教学、科研、内部管理体制、后勤社会化等方面锐意改革,正以昂扬的姿态,朝着学院改革发展的目标——建成广西理工大学而阔步前进!